滁州市2022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谋划

发布日期:2023-01-04 10:30作者:自然生态科来源:滁州市生态环境局阅读: 字体:【  

  2022年,滁州市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切实提高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现将2022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提升管理能力,健全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体系。启动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全面完成全市134个样地(森林62个、草地16个、湿地56个)外业调查和内业数据提交,并通过省级质检,工作进度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开展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布设,完成全市63个样地现场核实。联合滁州学院开展琅琊山、皇甫山、滁河、女山湖等重点区域指示物种多样性调查,四个样区内共观测到蝶类共 87 种 7856 只;两爬类 9 种2158 只;鸟类 16 目 38 科 78 种超 1 万 4 千只;哺乳类 6 种;根据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提示,共有 7 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三有”保护物种 58 种,9月26日,我市率先召开了生物多样性调查情况新闻发布会。完成天长市主城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高邮湖天长水域水生生物资源多样性调查监测。协助中国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禁捕水域和重点水域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定期定点连续监测和专项监测。持续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在天长、明光、全椒、琅琊、南谯5个县市区新收集农业种质资源317份、总数达584份。
  (二)强化保护修复,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
  1、落实就地保护体系。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并于今年9月28日正式启用了划定数据,其中我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855.78平方公里。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对涉保护区生态影响评估,编制了《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近期治理工程对池河翘嘴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影响专题论证报告》并通过审查,在明光山许闸建设中设计了鱼道,为野生水生动物生存和繁衍提供空间保障。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全面落实全市276株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政策制度,对醉翁亭古梅、丰乐亭黄杨、南天门琅琊榆、琅琊寺雪松等开展修剪、复壮、喷药、防白蚁、搭支架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建立中华结缕草原生境保护点一个。
  2、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完成来安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现场迎检工作。加强省重要湿地监测,完成来安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明光女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年度监测报告,全市湿地保护率达52.5%以上。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完成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0平方公里,重点预防保护面积20平方公里,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4条。编制完成48座大中型水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划定水普以外84条(座)河湖管理范围。强化非煤矿山生态修复,2022年度治理任务共计16个,已全部完工;高质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4个。着力实施长江淮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34.2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深化林长制改革,建立132名市、县级林长联系工作责任清单,全市四级林长巡林人数超3000人,林长巡林率达98%。2021年我市林长制考核跃居全省第二,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奖励。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完成琅琊山、凤阳山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预案编制报送,开展风景名胜区勘界成果“回头看”。
  3、完善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体系。对琅琊山特有的琅琊瑜、醉翁榆等树种进行良种培育;加强农业野生近缘种质资源材料保存,2022年采集野生大豆种子5份。
  (三)加强风险防控,筑牢生物安全防线。
  1、持续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水平。全面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踏查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面积278.8平方公里、设置样方172个、设置样线42个,共发现外来入侵物种60种(含重复计算),制作标本52个。踏查农业外来入侵物种221个;样地调查745个,其中入侵病虫害41个,入侵植物704个。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除治,全面完成松材线虫病年度除治任务,全市累计择伐病死松树19.38万亩,清除病死松树6.63万株;推行美国白蛾无公害精准防治,全市作业面积18.594万亩次,未发生暴发成灾和扰民事件。指导各地开展增殖放流工作,规范放流行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年度增殖放流鲢鳙鱼1600多万尾,增强了生态修复和净化效果。
  2、依法加强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监测管理。组建第一届滁州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进一步明确专家委员会职责。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内容,制作现场检查表和检查通知,辖区内所有生物安全实验室对照现场检查表开展全面自查和整改工作。组织专家成立5个检查组,在各地各单位实验室自查基础上,对全市辖区137个从事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开展监督检查。
  3、守护好生物遗传资源。持续推进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等生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调查,初步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调查工作。
  (四)创新可持续利用,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转化。
  1、加强经营性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深入挖掘特色动植物资源,全市已获有机水产品21个,绿色水产品18个,滁州鲫、翘嘴鲌等7个品种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获批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2家,申报省级示范合作社6家、家庭林场10家、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3家、木本油料产业示范园1家。加强食用林产品安全监管,开展省对市、市对县薄壳山核桃果实、土壤抽样检测110批次,实施薄壳山核桃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科研课题1个。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旅游景区、民居民俗,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老,打造了华侨城欢乐明湖康养小镇等康养基地。
  2、促进公共性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实现。落实生态补偿机制,2022年,市财政安排大气、水质生态补偿专项经费380万元、市区饮用水源生态补偿专项经费800万元,推动全市水、大气环境和市区三大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加强滁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累计获滁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金1亿元。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滁州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先行探索交易路径,实现全省林业碳票首发、交易,共计3.1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预付定金31.5万余元。全省首发林业碳票贷款,昌春木炭专业合作社以所持林业碳票为质押物,获皖东农商行循环授信3年期100万元“碳票生态贷”。成立了全省首家镇级“森林银行”,完成了公益碳汇林监测期碳减排量首单交易。
  (五)强化执法监督,严肃查处危害生物多样性行为。
  1、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内人为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滁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止非法猎捕、交易和滥食野生动物的决定》,组织多部门联合开展花鸟鱼虫市场非法交易鸟类等野生动物专项清理打击联合行动、“2022清风行动”、“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等,严厉打击和惩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执法检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4033人次、执法车辆1109次,监督检查野生动物栖息地32处、人工繁育场所29处,农贸市场、餐饮单位、花鸟鱼市场等重点场所2686处,收缴猎枪、气枪等猎捕工具75个,查获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只,野鸡、斑鸠、野兔等“三有”野生动物331只,拆除围网281米,没收违法所得0.068万元,罚款1.504万元。
  2、加强区域警务协作。2022年我市共侦办、查处非法狩猎案件42起,对54人采取了强制措施;侦办、查处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6起,对8人采取了强制措施。通过区域警务协作侦办非法猎捕野生动物刑事案共12起,落实行刑衔接机制办理的非法猎捕野生动物刑事案件8起。
  3、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在2022年的审计项目中,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注重审查党政领导班子是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六)鼓励公众参与,推动形成生物多样性全民保护局面。
  充分利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植树节”“爱鸟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门生物安全教育日”“六∙五世界环境日”等全市重大宣传窗口时机,创新“线上+线下”、“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宣传形式,开展网上宣传100余次、张贴告知书等1000余份,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有力提升了群众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营造禁食野生动物良好氛围。
  (七)强化法规制度建设,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
  1、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天长市金羽禽业有限公司“国家级种质资源天长三黄鸡新品系选育及配套技术研发”等5个项目在2022年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中获批立项,争取省级资金260万元。安徽绿泉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红叶石楠容器培育及固碳能力研究”与示范”等6个项目在2022年滁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获批立项,项目经费115万元。鼓励支持在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生态环保领域技术、产品升级并促进科技成果在滁转化。安徽农谷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杂交水稻新品种隆两优8387亲本转让”等8个项目获2022年滁州市科技创新专项成果转化奖补31.3万元。
  2、完善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制度。为进一步建立健全部门间联动长效机制,持续营造打击乱捕滥猎滥采及走私、非法交易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建立了滁州市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多环节、多领域、多角度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监管。
  3、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管理和监督制度。连续6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检查专项行动。认真落实自然保护地重大事项半年报告工作制度。结合省生态环境保护“三查一治”攻坚年活动和重点流域岸线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每月开展自然保护地排查整治,上报排查整改结果。
  4、抓实长江十年禁渔。我市禁捕退捕区域原有捕捞渔船263艘、渔民619人,已全部退出捕捞,完成“证注销、船回收、网销毁、人安置、有保障、无盗捕”任务。2022 年我市迅速转入巩固提升、常态维护的长效管理新阶段,牢牢盯住“四清四无”目标,强化措施、压实责任,持续推进转产就业、社会保障、资金落实、结对帮联、执法监管、“暖心行动”培训等工作,全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秩序继续保持稳定,禁渔成果得到持续有效巩固。
  二、2023年工作安排
  (一)筑牢生态屏障,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稳步增长。全面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压紧压实各级林长责任,大力实施“五大森林”行动,扎实推进淮河干流、长江支流生态廊道建设,持续开展“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切实履行湿地保护管理职责,推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加强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保护,推进天长胭脂湖、明光南沙河、琅琊老龙洼等生态环境修复项目建设。着力推进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争取早日获批。统筹推进林长制、河湖长制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积极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二)推进调查监测,摸清生物多样性底数。统筹各类资金投入,推进全市自然保护地、湿地、水产种质资源区等重点区域重点生物物种调查工作,逐步摸清底数。持续做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系统登记,同时以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松材线虫等危害较为严重的外来入侵生物为重点,做好外来入侵物种的防除工作。按照省统一部署,开展全市生态质量监测。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多方面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增强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自觉性。结合“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安徽湿地日”等主题宣传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公约》《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广大市民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形成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行为。按照滁河禁捕绘好一张图,织好一张网的总体要求,严防、严管、严控,确保我市禁捕水域“四清四无”。确保水域生物多样性能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和打击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的长效机制,加强部门监管工作合力,增强执法巡查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好野生动物资源。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维护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生态安全。
  (五)加大扶持力度,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价值转化。积极推动滁州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规划建设,实施林业产业提升行动,推动薄壳山核桃、麻栎、苗木花卉等六大产业高效发展,加快构建“161”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推动林业“双招双引”,完善滁州林业产业联合会体制机制,推进林业一二三集群化、网格化融合发展。